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股票网上配资,鲁迅先生的《记念刘和珍君》是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,但凡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会对这篇课文记忆犹新。鲁迅先生曾在其作品中提到,正是因为创作了这篇悼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学生的文章,他遭到了当时段祺瑞执政府的通缉。这里所说的段政府,指的是1924年至1926年间由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。
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,段祺瑞确实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当鲁迅先生执笔撰写《记念刘和珍君》时,段祺瑞虽然名义上是国家元首,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军政大权的掌控。段祺瑞之所以能够出任临时执政一职,完全是由于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,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,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的统治后,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。那么,为何张作霖和冯玉祥会共同推举段祺瑞出任这一职务呢?这需要从当时复杂的民国政局说起。
1. 段祺瑞重新出山的历史背景
袁世凯去世后,虽然黎元洪继任大总统,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时任国务总理的皖系首领段祺瑞手中。在1917年至1918年间的两次府院之争中,段祺瑞都取得了最终胜利。皖系军阀的专权引起了其他派系的不满,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,曹锟、吴佩孚领导的直系联合奉系张作霖击败了段祺瑞。传统观点认为皖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,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。虽然段祺瑞下野,皖系势力大减,但其残余力量仍然存在。甚至在1930年代,日本侵略者还试图拉拢段祺瑞,希望他号召旧部与日合作,但遭到段祺瑞的严词拒绝。
展开剩余54%直系掌权后,曹锟虽任大总统,实权却掌握在吴佩孚手中。与此同时,张作霖的奉系势力不断扩张,意图入主北京,导致直奉矛盾激化,先后爆发两次直奉战争。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惨败告终。直到1924年,张作霖策动冯玉祥倒戈,才成功推翻曹锟、吴佩孚政权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段祺瑞被各方推举为临时执政。
2. 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的内情
张作霖和冯玉祥推举段祺瑞出山,各自都有深层次的考量。冯玉祥最初有意主导北京政权,但很快意识到这一想法不切实际。他清楚地认识到,若贸然组建政府,必将招致张作霖的反对,同时直系在河南等地的势力仍然强大,很可能联合奉系对其形成夹击之势。加之冯玉祥自身威望不足,难以服众。
同样,张作霖入主北京后也面临类似困境。因此,双方都需要寻找一个既非直系背景,又具有足够威望,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人物来主持大局。段祺瑞恰好符合这些条件:首先,北洋元老多已凋零,段祺瑞成为硕果仅存的几位元老之一;其次,作为皖系领袖却不直接掌握兵权,不会对各方构成威胁;更重要的是,段祺瑞曾三度参与维护共和政体,包括反对袁世凯称帝、张勋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,这一政治资本连孙中山先生都予以肯定。
基于这些因素,段祺瑞被推举为临时执政。然而,这个看似尊崇的职位实际上只是一个政治傀儡。张作霖控制着北方的军事力量,冯玉祥掌握着京畿地区的驻军,段祺瑞的政令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执行。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,段祺瑞政府的威信扫地,最终在各方压力下黯然下台股票网上配资,结束了他作为民国临时执政的短暂政治生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尊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